环球播报:《群像与个体》:对90后文学研究的新探索

2023-04-24 21:16:13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资料图片)

作者:黄西蒙

最近,青年学者徐威《群像与个体——“90后文学”论稿》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坊间不缺乏各种风格的90后作家的作品,也不缺乏90后学者研读当代文学的著作,但90后学者研究90后文学的专著,却十分罕见。《群像与个体》就是这样一本走在当代文学前沿的书,它的研究对象是新锐的,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在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的同时,也意味着其研究的难度,是不容小觑的。

当代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后者的研究对象,基本上已经“盖棺论定”,而前者的研究对象,却在不断生长和变化。这就导致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并没有所谓的固定“范式”。尤其是90后文学研究,是崭新的领域,很多90后作家像流星一样突然出现,又在转瞬间消失,而也有一些90后作家长期坚守在纯文学领域默默耕耘,暂时还未得到广泛关注,却具备在未来闪耀登场的潜质。

对此,90后文学研究是需要审慎“下定论”的,因为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这需要研究者有敏锐的目光,深刻的洞见,以及足够的耐心和包容。从这一点上看,徐威在《群像与个体》中呈现的研究,带有青年学者特有的锐气,同时其研究也是精致、细腻的,一直在90后“文学现场”跟踪观察,堪称如今最了解90后文学的评论家之一。

很多人对90后作家的“登场”印象,大概是2016年、2017年时,《人民文学》《作品》《十月》等老派纯文学期刊对90后作家的“特别关注”,有的开设专栏,专门刊登90后作家的作品,有的请知名评论家点评90后作家的新作,一时间堪称文学圈的盛事。但是,据徐威的研究,90后作家尝试“登场”远在此之前。早在2007年,也就是最年长的一批90后还在高中的时候,已经有一些90后诗人“集体亮相”了。此后几年,也有一些90后作家尝试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小说、诗歌,也有一些民间刊物推出90后作家的系列作品,但大多“没成气候”,只在小圈子里有很小的影响力,甚至只是个别人的“自娱自乐”。

面对这种现象,徐威以比较客观和包容的态度,既对一些90后作家的勇敢尝试表示赞赏,又指出其中确实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问题。事实上,青年作家的成长,应当是顺其自然的,不能搞揠苗助长式的“培养”。而一个青年作家的成长之路,也难免存在各种坎坷与波折,通过各种现实与文学上的历练,最终才能成为得到公众认可的成熟作家。因此,徐威在研究90后文学时,实际上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一些作家和作品:不能对其有过多的溢美之词,也要鼓励其创作。从长远来看,文学史的形成就是各种“合力”的结果,青年作家会不断登场,也会不断消失,经过“大浪淘沙”,最后才能成就真正的作家和作品。

《群像与个体》有一大特色:既研究了作为一个整体现象的90后文学,又有个体的分析和解读。前者具备一定的理论色彩,尤其是在代际研究上,借助了一些社会学理论,尤其是对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的使用,比较精妙。后者则是经典的“作家作品论”的研究方法——这在当代文学研究里十分流行,也是“在场式研究”中常见的路子。尤其是90后的创作,还没有被经典化和历史化,难以被纳入文学史的研究路子,专注于创作论上的解读,似乎也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个体研究中,徐威对李唐、王苏辛、王占黑、徐晓等90后小说家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这几位作家,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有人专注书写现实社会,有人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有人则用细腻的笔法来书写性别问题。

与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不同,事实上,如今大多数进入主流叙事的90后作家,早就不写“青春爱情题材”了,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作。他们有着更好的教育背景,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在文学趣味和审美观上,自然也不同于前人。因此,难以被归纳、不可被贴标签,存在各种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正是90后作家的特点。徐威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书中基本上不做标签式的“处理”,而是以十分包容和开放的态度,看待这些同龄的创作者的作品。由此可见,徐威的研究,绝不是枯燥的“官样说辞”或表浅的“评头论足”,而是带有现场感的专业分析。

90后文学创作是一个色彩斑斓、方兴未艾的世界,90后文学研究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徐威《群像与个体》一书,大概可以成为未来90后文学被经典化和历史化时的一个参考。不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文学爱好者,或许都能在这本书里获取一些阅读的兴味。(黄西蒙)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