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大凉山深处——帮扶干部们的凉山纪事|焦点热议

2023-06-13 06:06:07 来源:光明日报

6月,雨季迟到了,四季寒凉的大凉山热风吹散了云彩,天空蔚蓝。

在灼热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小金河河谷,沟谷高差上千米。乔瓦镇簸箕箩村半山台地上的一块块耕地可是村民的至宝。四川攀枝花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成员、木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野联系这里开展帮扶工作已逾两年。在他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农业产业示范园,金丝皇菊成为这里的主要产业。皇菊与小春马铃薯轮作、种养循环模式建立起来了,农产品变成了紧俏的品牌商品,村民们由外出打工变成了就地就业,每年解决就业600多人,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村庄的富足令人羡慕。

在凉山,驻扎着来自中央机关、国有企业、东西部协作帮扶、省直单位、省内对口、凉山州直机关帮扶等各级各类帮扶干部,迄今已经有1.7万多人在这里付出青春与汗水。现在这里仍然有6844名帮扶干部。


【资料图】

他们与各族群众一起累一起拼,成为大凉山深处最可亲可敬的人。大凉山的群众说,第一书记“瓦几瓦”(非常好),帮扶干部“卡沙沙”(谢谢)。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曾经,凉山州17个县市中,有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均为原深度贫困县。

眼下,西昌市安哈镇摆摆顶村高二半山农业产业园区蔬菜基地又迎来丰收季。

两年前,驻村第一书记杨洋来到摆摆顶村。脱贫之后,如何为村里培育起可持续的产业,成为他曾终日思考的问题。他发现,这里山高水好土肥,是发展错季高山绿色蔬菜的好地方。于是,675亩的蔬菜基地在二半山区建起来了。现在,老百姓在家门口多了土地租金和劳务两项收入,实现了“挣钱养家两不误”,高山蔬菜种植每年增加群众收入近200万元。

不断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让脚下的土地更加宜居宜业,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成色更足——这是大凉山帮扶干部们共同的心愿。

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对口帮扶越西县,工作队紧紧围绕“一家人、一条心”,选派帮扶干部29人组成援彝前方指挥部,深入越西20个乡镇、50余个已脱贫贫困村实地调研,结合越西实际制订“乡村振兴版”对口帮扶5年规划。同时,促进48个乡镇(街道)、部门,39个教育医疗单位分别与越西建立全域结对关系。

在帮扶干部的努力下,越西县苹果、甜樱桃、早熟桃等产业园提档升级,带动周边群众持续增收。同时,帮扶干部帮助越西建设了一批特色村落、景观节点。工作队还聚焦民生,将教育帮扶和医疗共建统一起来,搭建教育教学研修交流平台,开展送教送培,组织旌阳区名师工作室赴越西开展专题培训,建立“校联体”,全力提升越西教育发展水平;深化医疗卫生合作,打造特色医联体,促进基层医疗“强筋骨”。

帮扶干部们紧盯防返贫底线,走村入户掌握变化情况,每月专题分析研判,逐户制定帮扶政策、落实帮扶措施。两年多来,帮扶干部协调落实综合保障等14类帮扶措施17935个,守住了大凉山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帮扶车间遍布凉山

制约凉山乡村振兴最大的因素无疑是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要突破,首要的是要发展产业,推动就业增收。循着这样的思路,大凉山的帮扶干部们开启了壮大产业的竞赛。

聚焦产业发展,核心目的是要激发当地群众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承担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帮扶的浙江宁波全面结对帮扶凉山。截至今年一季度,累计落实协作资金19.5亿元,其中实施产业项目154个,安排协作资金10.9亿元,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业务工等方式增加群众收入。同时,还发挥凉山在能源资源、农特产品等方面的优势,撮合宁波及东部地区企业和优质资本走进凉山。目前,已有135家企业落户凉山,实际到位投资91.22亿元。

宁波帮扶干部深化产业链条培育,按照“宁波市场+凉山产品、宁波总部+凉山基地”的模式,梳理了一二三产贯通、农文旅融合的10大产业协同发展链条。目前,已经建设帮扶车间68个,提供公益性岗位和就近就业岗位4200余个。

培养扎得下根的人才

凉山最急需什么?还是人才!

派出精锐力量,组成团队集中帮扶重点领域,帮扶者们把这样的方式称为“组团式帮扶”。如今,这样的成功经验被快速复制到更多的地方。

在盐源县人民医院,气派的新建院区展现出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盐源县人民医院便与帮扶方攀枝花中心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2022年,宁波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医院、鄞州区第二人民医院5名专家又“组团式帮扶”。共17名帮扶专家与60多名本土医务人员建立帮带关系,实行“科科对接”,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迅速提升了盐源县的医疗水平。医院先后完成了凉山州首例眼角膜移植手术等10余项新技术应用。

浙江省驻凉山工作队队长陈坚军介绍,宁波积极与凉山13所学校、10所医院开展深度结对帮扶,结对数分别占全省的46%和77%,为全国市州结对体量最大、任务最重的地区。截至目前,宁波共落实东西部协作医疗教育帮扶项目138个、资金3.14亿元,累计派遣医生、教师等专技人才463人赴凉开展帮扶。将宁波先进的经验理念带到凉山,深入实施“师带徒、跟班学”,“输血”与“造血”并重,努力为凉山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据统计,先后有65家医院帮扶凉山11个乡村振兴重点县人民医院,培育了一大批扎得下根的骨干人才。在科技帮扶方面,自2021年以来,凉山接受产业指导服务2.4万余次,帮助解决技术问题1.9万余个,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7300余人次。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李晓东 周洪双)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