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海岱考古”:探源文明 实证历史

2023-07-10 20:43:40 来源:闪电新闻


(相关资料图)

04:45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0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区域。扛牢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山东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重要突破,不断实证海岱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展现中华文明灿烂文化,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距今5000多年的章丘焦家遗址是黄河下游发现最早的史前城市遗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3个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山东大学考古团队正进行第六轮发掘工作。新出土的众多史前文物和遗迹,为探索大汶口文化时期,文明社会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线索。山东大学焦家考古队现场负责人武昊说:“我们发现了比以往更多的关于建筑的相关证据,比如说活动面,红烧土的墙体,更直接地证明(当时)建筑的技术以及建筑的规模以及它背后反映的社会组织结构的一些证据。”

自从1928年发现城子崖遗址以来,山东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构建起“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一海岱地区完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章丘焦家遗址、滕州岗上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21次、2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奎说:“这个链条是连续发展的,能从考古上有非常清晰的线索,从单个的遗址上看,那么同样也能够体现出这种连续性,像泰安大汶口遗址,目前也发现了它最早能从6000多年的北辛文化的晚期,延续到整个大汶口文化,(然后)到了龙山文化,商代、周代也是这样。”

通过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等,山东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将这一史前文化谱系进一步回溯到10万年前。距今6到10万年的沂水跋山遗址两年前开始发掘,连续分布的14层文化堆积是目前山东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在这里发现的象牙制铲形器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磨制骨器,为研究旧石器时代齐鲁大地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实物参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沂水跋山遗址考古队副队长刘禄说:“对建立我国东部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序列,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以及复原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古气候,都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丰富的文物资源是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重要实证。2019年以来,山东组织实施考古发掘项目329项,占十年来考古发掘项目总数的近70%。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为了保护滕州西孟庄遗址,枣菏高速公路建设修改为以大跨度桥梁跨越遗址;临淄南马坊战国大墓、历城元代张荣家族墓地采取土地置换等措施,确保重要遗迹得以原址保护。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许可科科长王国坤说:“明确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收回南马坊战国大墓保护红线内的土地,另一方面加强文物、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联动,对保护红线外的土地做到早介入、早规划,保证项目进度。”

为有效保护文物资源,山东不断优化文物管理体制机制,截至去年底,16市全面实施“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通过考古前置,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提前完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考古处处长兰玉富说:“在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之前必须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等工作,完成之后才可以出让给建设单位,确保地下文物安全,也能够为企业降低经济成本,真正实现拿地即开工。”

新时代,“海岱考古”上升为山东重要文化工程。鲁国古城、南旺分水枢纽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为公众触摸历史搭建桥梁;考古纪录片《城子崖》、黄河文化溯源节目《馆长来了》等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表达,实现破圈传播。赓续文化、传承文明,“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山东力量。

闪电新闻记者 逯兴举 王齐源 王蒙 临沂台 曹磊 徐永强 张艳 淄博台 许涛 周悦 枣庄台 甄宗奎 刘智维 侯睿 报道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