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心情疗愈,你愿意买单吗?
今年社交平台上“多巴胺穿搭”火出天际,过去不少人看不入眼的高饱和配色,突然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多巴胺穿搭”的要义,是通过把艳丽色彩穿在身上调动正面情绪。联系“多巴胺穿搭”的流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为这些疏解情绪的虚拟商品或在线服务花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钱。当下虚拟商品或在线服务,催生出名为“情绪消费”的消费趋势。
网友热议
“买个安慰,图个乐,这届年轻人是懂自我疗愈的。”
(资料图片)
“重视自己的情绪心理,是值得坚持的好习惯,但负面情绪下的支出或许会在后续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全媒全解
心情疗愈,你愿意买单吗?
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的情绪其实共有27种。包括有:欣赏、焦虑、渴望、痛苦、快乐、恐惧、有趣、怀旧、浪漫、悲伤和满足等等。这些情绪并非孤立的,通常还与其他情绪“互联互通”。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少满足各种情绪需求的情绪消费,如以满足恐惧情绪的鬼屋、剧本杀;有解除焦虑的解压馆;还有制造快乐的电玩城等等。
近年来,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让大家在工作之余更加追求精神“治愈”。从科技首富马斯克、创业大佬王慧文、天王歌手李玟,再到普通打工人,抑郁症多发,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加强,更注重内心情绪的疏解。各种新形式的解压玩具,像指尖陀螺、减压魔方、流体熊等“情绪消费”产品层出不穷,“解压经济”人气上涨。
此外,还有年轻人选择在短视频平台寻求解压方式。修驴蹄、切香皂、洗地毯等“云解压”短视频受众广泛,很多视频播放量甚至过亿。
事实上,这类提供虚拟商品的情绪消费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还记得曾经红极一时的“夸夸群”吗?连60后作家马家辉都在淘宝下单过“夸夸”服务——那时候他在写小说,压力很大,每天被群里的陌生人夸一夸,就倍感振奋,信心满满地继续写下去。
随着95后、00后消费力的崛起,意味着与数字世界共生长的一代人正式进场。他们个性化不趋同,尊重“自我”价值观感受,喜欢有创意有趣的内容事物。其次户外已成年轻人社交脱圈新场景,更多新消费需求出现、年轻人在户外寻求社交价值、情绪价值、健康价值三合一。
从去年彩票店里“排排站”,到今年的职场发疯文学、多巴胺穿搭,当代人的情绪走向了时而松弛休闲,时而张扬强烈的两极化,前者是寄希望于玄学,后者是大胆面对真实自我。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的年轻人消费更为多元化,他们更愿意为可以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品买单,“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解压玩具成为了人们对抗消极情绪的方式之一。人们在解压过程中,可以治愈精神疲倦,还能进一步丰富社交。对商家而言,则催生了各种有趣的新业态,产生了更多消费场景和商机。”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人们除了追求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花点小钱去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也成了一个发展迅猛的商业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云表示,解压类产品和服务爆发式增长,源于市场双方共同的作用。从市场的供给方来讲,(未来)他们能不能为消费者群体提供更好体验的服务和商品,包括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的一些升级,让大家更好地解除压力,放松身心,这也是帮助这些商家在这个行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动能。
北京青年报评论直指“情绪消费”如今渐成气候,一方面是自我疗愈的需求恒在,另一方面,也源自善于洞察细微需求的年轻创业者的创造。这些生意往往很“轻巧”,只消一个灵感,或者一点耐心。毕竟寻求治愈感的消费者,需要的仅仅是在某些特殊的脆弱瞬间能大哭一场,或者低落时能会心一笑。
劳动午报报道对于“情绪消费”催热解压经济则持较为理性的态度。五花八门的“解压商品”纷至沓来,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需求品,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情绪消费”不是减压的灵丹妙药,“情绪消费”应理性,否则就会导致“坏情绪污染”,购买减压商品也应适可而止,千万别“玩物丧志”。减压的方法有很多,不是“解压神器”就能彻底化解生活压力的。“情绪消费”需要理性的“镇静剂”。
总之,自我解压只是第一步,生活中的难题,终究还得认真面对,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孔祥雷 赵亮)
标签: